安丘-臨沭-含山(宋官疃式)礦集區包括了山東東部,江蘇北部和安徽中部的重晶石礦床,重晶石礦床的分布受郯廬裂谷帶的控制,直接產于裂谷內或沿裂谷旁側分布。
工業礦床多數產于中生代構造盆地及其邊緣地帶,礦體多產于侏羅系萊陽組砂巖、白堊系青山組偏堿性的基性火山巖,王氏組砂頁巖、安山玄武巖中。礦脈產于受斷裂帶影響而產生的次級張扭性構造裂隙中。區內重晶石礦的成礦時代為中生代晚白堊世燕山晚期,成礦與白堊系嶗山期酸性侵入體有關。
區內典型礦床為山東安丘宋官疃重晶石礦。
閩西南(李坊式)沉積型重晶石礦集區
礦集區內重晶石礦床、礦點較少,李坊重晶石礦床為一獨立礦床,由于規模為大型,能夠代表一類礦床類型,劃分為一礦集區。礦集區分布于永安和明溪交界,大地構造位置為華南褶皺系華夏褶皺帶的西南緣。寒武系下中統林田群為重晶石的含礦巖系,為一套淺海相細碎屑-化學沉積巖。
礦區構造線主要呈北西向,寒武—奧陶系總體為一傾向南西的單斜巖層。褶皺簡單,斷裂有北西、北東和東西向三組。礦區內有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崗巖和規模較小的輝綠巖脈、煌斑巖脈。
區內典型礦床為福建永安李坊重晶石礦床。
桂粵(潘村式)熱液型重晶石礦集區
礦集區分布于廣西象州—武宣和永?!R桂一帶。大地構造位置位于大瑤山隆起的西緣與南緣。礦體在泥盆系的碳酸巖地層內以張性斷裂為主的空間以充填方式賦存。礦體的產狀和形態與斷裂的產狀、形態一直,礦體多呈脈狀,成群出現。圍巖蝕變顯低溫特征,以硅化、碳酸鹽化為普遍。
礦集區內殘坡積型重晶石礦床常于原生礦相伴,多見于第四系。南方多數重晶石礦床均發現殘坡積的重晶石礦。
區內典型重晶石礦床為廣西象州縣潘村重晶石礦;風化殘坡積型重晶石礦廣西象州寺村重晶石礦。
錫鐵山-鏡鐵山-青銅峽(鏡鐵山式)火山-沉積型重晶石礦集區
礦集區分布于甘肅省境內,大地構造位置為北祁連優地槽。區內重晶石礦床主要為火山沉積型,次為熱液型?;鹕?沉積型產于優地槽,重晶石以透鏡體、條帶、細—微粒狀三種形式賦存于菱鐵礦、鏡鐵礦層,呈厚層狀產出,規模巨大。熱液型重晶石礦床均為中、小型,產于優地槽、冒地槽兩種構造環境。
受斷裂帶控制,以充填方式形成脈狀礦體。